最近上海动物园发生的一件事,让无数年轻父母气得直拍大腿。
一对带着10个月大婴儿的夫妻,在园内的展览馆里给孩子喂奶时,竟然被工作人员以"禁止饮食"为由赶了出去。
这事儿在网上炸开了锅,评论区里吵得不可开交。
有人骂动物园不近人情,也有人觉得规矩就是规矩。
要我说啊,这事儿还真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。
先说说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现场。
事发6月14日。
茅先生夫妇带着10个月大的婴儿游览上海动物园。
临近中午,太阳毒得很,小宝宝饿得直哭,当妈的赶紧掏出奶瓶想喂孩子。
可问题是动物园的母婴室设在大门口,离展馆得走15分钟。
大热天的,谁忍心让个吃奶的娃娃饿着肚子走那么远?
茅先生就找到了有空调的展览馆内,用奶瓶喂孩子。
没成想奶瓶刚送到孩子嘴里,却遭到展馆工作人员的一顿训斥。
茅先生认为上海动物园的做法不近人情。
展馆工作人员则认为不在展馆饮食是文明观展的通常要求。
双方此闹得很不开心。
最气人的是,旁边明明有成年游客在喝水,工作人员却视而不见。
所以,婴儿用奶瓶喝奶和成人喝瓶装水有什么区别?
这种"选择性执法",换成谁都得窝火。
翻看网友评论特别有意思。
有位叫"新手妈妈不容易"的网友说:
"我们带娃出门就像打仗,找哺乳室比找厕所还难。上次在商场,保洁阿姨看我在楼梯间喂奶,特意帮我守着门,这才是人间温暖啊!"
这话说得太实在了。
相比之下,上海动物园那位工作人员的处理方式,简直是把"按规定办事"当成了冷漠的挡箭牌。
不过也有持不同意见的。
ID叫"规矩守护者"的网友就反驳:
"要是谁都找借口破例,那公共场所的卫生谁来保证?"
这话乍听挺在理,但仔细琢磨就发现漏洞——
10个月大的婴儿喝奶能和成年人吃零食划等号吗?
就像你不能要求新生儿也买门票一样,有些特殊情况确实需要特殊对待。
这事儿最让人唏嘘的是园方最初的回应。
14号发生的事,直到29号他们都还在坚持员工做法没有错,说不需要道歉。
可6月30号舆论发酵冲上热搜,他们突然就“道歉”了?
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他们真觉得做错了,至于等半个月再发通告吗?
这种"冷漠"的处事态度,在很多公共服务单位都能看到影子。
去年某地图书馆驱赶自习的中学生,理由是他们"不属于目标读者群体";
前阵子还有医院禁止家属用轮椅推患者走无障碍通道,非要人家出示残疾证。
这些荒唐事的背后,都是懒政思维在作怪——
宁可一刀切得罪人,也不愿动脑筋想办法。
值得玩味的是,在舆论压力下,上海动物园最终还是低下了高傲的头。
他们在道歉声明里承认"服务意识不强、劝阻方式不当",还承诺要完善设施。
这说明什么?
说明我们的社会正在形成一种新共识:
规则固然重要,但执行规则的人更需要懂得变通的智慧。
就像网友"人间观察员"说的:
"好的管理应该像太极拳,既有章法又不失灵活。"
说到这儿,不得不提深圳某商场的做法。
他们在每个楼层都设置了母婴室,还特别注明"紧急情况下可在任何区域哺乳,工作人员将提供协助"。
这种既考虑规定又顾及人情的做法,收获了一大波年轻父母的好评。
两相对比,高下立判。
其实啊,类似的事件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。
明明有电梯,小区保安非要外卖员走步梯上楼送餐,累成狗也跟他们没关系;
学校规定下雨天也不许提前进教学楼,孩子们只能在校门口淋成落汤鸡。
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,恰恰最能检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。
德国有个"紧急避险"的法律原则,说的是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突破常规规定。
咱们的老祖宗也讲究"法理不外乎人情",怎么到了现在,反而越活越机械了呢?
这次动物园事件给我们提了个醒:
在制定和执行规则时,能不能多问问"为什么"。
为什么设这个规定?
要达到什么目的?
有没有更好的实现方式?
如果工作人员当时能想到,禁止饮食是为了保持展馆整洁,而婴儿喝奶根本不会造成污染,或许就能避免这场风波。
就像网友"理性派大叔"说的:
"当规则和常识打架时,大概率是规则出了问题。"
眼下正是暑期出游高峰,希望各家景区能从这个事件里吸取教训。
与其事后道歉,不如事先把服务做得更贴心些。
多设几个母婴室,给工作人员培训下沟通技巧,在告示牌上写清楚特殊情况的处理方式...
这些改进其实都不难。
要知道,带着小宝宝出门本来就不容易,咱们的社会应该给这些新手爸妈多一些体谅,少一些刁难。
说到底,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,既要有规矩的骨架,也要有人情的血肉。
就像一位两孩妈妈在微博上写的:
"我们不需要特权,只希望不被当作麻烦。"
这句话,值得所有公共服务行业的人深思。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