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历史,不是尘埃落定,而是阴魂不散。每当风雨欲来,那道近百年前的旧伤疤——《斯穆特-霍利关税法》,就会在今天的中美贸易摩擦中隐隐作痛,像个不祥的预兆。它不止是段尘封的历史,更像一出已经上演过的悲剧,而今天的美国,似乎正站在舞台中央,犹豫着要不要念出那段致命的台词。
中国驻美大使谢锋的话,听着云淡风轻,实则一语中的。他说,看病要治本,不能头痛医头,更不能自己有病却逼人吃药。这话是说给谁听的?不就是那些总想用关税当万灵丹,拿别人开刀的美国政策制定者吗?这话背后影影绰绰的,正是他们自己都不愿多提的那段往事。
把时钟拨回1929年秋天,华尔街崩盘的巨响,瞬间震碎了美国“咆哮二十年代”的繁华幻梦。工厂一片死寂,失业潮水般涌来,银行铁门紧闭,整个国家陷入恐慌绝望的泥潭。人在慌乱中,总是急于找一个简单的出口,一个看得见的靶子来发泄情绪。
于是,从国会老爷到街头百姓,无数双眼睛盯上了同一个目标:廉价的外国货。他们振臂高呼:是这些家伙抢走了我们的饭碗!这种情绪迅速蔓延,变成了一种看似无比正确、充满爱国情怀的共识:必须筑起高高的关税墙,把外国商品统统挡在外面,这样,我们自己的工人和农民不就保住了吗?
这逻辑多么简单,多么诱人!当时的总统胡佛,其实并非不明白其中的风险。但他架不住国内排山倒海的政治压力,更忘不了竞选时对农民许下的关税承诺。最终,他选择了妥协,他相信只要稍微抬高点门槛,就能保护美国。
1930年6月,《斯穆特-霍利关税法》就这样签署了,两万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被堆到了令人咋舌的高度。胡佛或许以为,这只是兑现承诺,安抚民心。他没有意识到,他亲手推开了通往深渊的大门,启动了一场他无法控制的连锁反应。
然而,在胡佛落笔之前,并非所有人都被短视的民粹蒙蔽双眼。当时,反对的声音用“铺天盖地”来形容毫不夸张,那些真正懂经济、懂产业的人,急得嗓子都快喊哑了。
一千多名经济学家,这几乎是当时美国经济学界的全部智慧,他们联名上书,苦口婆心:总统先生,这不是保护,这叫自毁!你们会立刻引发全球性的贸易报复,只会让本来就糟糕的经济雪上加霜。这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,这根本就是最基本的常识啊!
那些实业界的巨头更是急得跳脚。亨利·福特,这位造出汽车改变世界的传奇人物,甚至亲自跑到白宫,跟胡佛磨了一夜嘴皮子,苦劝他千万别签!他太清楚了,福特的汽车不仅要卖给美国人,更要卖给全世界,你把世界的门关上了,等于自己砸饭碗。
摩根大通的掌门人拉蒙特后来回忆说,他当时“就差跪下来求胡佛否决那个愚蠢的法案了”。你看,理性的呐喊,在汹涌的民意和冷酷的政治算计面前,竟然如此微弱,如此无力。胡佛的笔,最终还是落了下去,无视了那些最清醒的警告。
当你试图用一堵墙把自己围起来时,就别指望别人会笑脸相迎给你开门。关税法案墨迹未干,报复的大潮便排山倒海而来,又快又狠,就像丢进水里的石头激起的精准回声,毫不犹豫,直击要害。
北边的加拿大第一个跳出来,立刻对大批美国商品加征了报复性关税。紧接着,整个欧洲大陆都动了起来。英国和法国干脆拉上自家遍布全球的殖民地,搞起了所谓的“帝国特惠制”,自己人之间互相减免关税玩儿得火热,却把美国货彻底挡在了圈子外面。
更危险的是德国和日本,它们看到这种“以邻为壑”的贸易战,从此对自由贸易的国际体系彻底死了心,转身关起门来,一门心思发展军工,准备靠拳头说话,争抢生存空间。这种自私和互不信任的心态,像瘟疫一样在全球迅速蔓延。
就这样,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全球贸易体系,瞬间变得千疮百孔,国家之间不再是贸易伙伴,而是明晃晃的仇家。一场原本是美国国内的经济危机,就这样被生生撕裂、无限放大,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波及全球、你死我活的经济战争。
那剂号称能保护美国的关税猛药,最终不仅没能治好病,反而激起了要命的并发症。它让“大萧条”从一场重感冒,直接恶化成了缠绵十年、要命的顽疾,把整个世界都拖入了泥潭。
冰冷的数据不会说谎:从1930到1934年,短短四年间,全球贸易总额缩水了将近三分之二。美国自己的出口呢?更是从54亿美元暴跌到可怜的21亿,跌幅比同期美国GDP的腰斩还要狠。这面高高的关税墙,不仅没保住国内的就业,反而把自己通向世界的生路彻底堵死。
港口堆满了烂掉的农产品,工厂里机器锈迹斑斑,工人无事可做,失业率飙升到令人窒息的25%,每四个想干活儿的人里,就有一个找不到工作。最讽刺的是那些农民,本该是被关税政策声称要保护的对象,结果国际市场一丢,农产品价格瞬间崩盘,卖无可卖,无数人倾家荡产,血本无归。
这场由美国亲手挑起的关税混战,最终没有一个赢家,所有人都是输家。它让大萧条雪上加霜,持续时间更长,把痛苦蔓延到地球的每个角落。更要命的是,它彻底摧毁了国家间的基本信任,让极端主义的种子在全球生根发芽,为十几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,添上了第一把柴火。
二战的硝烟散去,全世界花了整整几十年的时间,才小心翼翼地在废墟之上,一块一块地拆掉那些贸易壁垒,一点一点地重建互信与合作。这段血淋淋的历史,本该成为美国刻骨铭心、融入血液的教训:靠保护主义关起门来,是条走不通的死路,是自绝前程。
时光就像一个巨大的轮回,百年过去,当今的美国似乎又鬼使神差地站到了那个熟悉的十字路口。内部的问题变了,不再是生产过剩,而是天文数字般的债务像山一样压顶。但解决问题的“药方”怎么又变成了关税?特朗普当年叫嚣的所谓“对等关税”,骨子里不还是那个老逻辑:我生病了,得让你们外国佬来买单?
历史何其相似!同样是面对国内困境,同样是甩锅给外部世界,同样是喊着煽动人心的“爱国”口号,同样有国内外无数清醒的声音在苦苦劝阻。只不过,这一次的对手,不再是百年前那个经济虚弱、四分五裂的欧洲。
今天的中国,早已是世界工厂,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和巨大的国内市场,是个难啃的硬骨头。中国的反制,也比当年欧洲的反应要复杂、要精准得多。除了针锋相对的加税,还有稀土出口管制、不可靠实体清单等等,一套组合拳打下来,让对手的算盘没那么好拨拉,付出的代价也更高昂。
更要命的是,当今世界,早已不是一两艘船就能完成贸易的时代了。全球产业链像一张密密麻麻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精密大网。任何一个关键环节被强行撕裂,都会让整张网颤抖,甚至崩塌,带来的破坏是无法估量的。想想看,连面对海地这样的小国,美国都敢挥舞关税大棒,那种不计后果的单边主义,真是在历史的悬崖边危险地试探。
一百年前,胡佛总统推倒了那块引发雪崩的“骨牌”。他可能到死都在懊悔那个决定,因为他看着一连串的崩塌,最终将整个世界都拖入了黑不见底的深渊。
今天,类似的“骨牌”又摆在了眼前。推倒它,很容易,只需要一个签名,一个命令,也许还伴随着几句慷慨激昂的口号。但要想再把它扶起来,可能需要几代人的血汗努力,要付出比上一次更加惨痛、无法挽回的代价。历史这面擦亮的镜子就在那里,照出了曾经的深渊。是把它当成前车之鉴,还是注定要重蹈覆辙?选择权,其实一直都在美国自己手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