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梅百万大军对峙,预示俄乌总决战!但战场主角不再是猛攻,而是“铁铲”与朝鲜炮弹的慢速绞杀。特朗普最后通牒被普京嘲笑,外交威胁失效。乌克兰绝境出险招,悍然退出《渥太华公约》,地雷将让战局更残酷!中国硬怼美国制裁,欧洲战火外溢。这场战争,已远超你想象!
乌克兰东北部的苏梅地区,此刻正汇聚着异常庞大的兵力。据各方观察,俄乌双方在此地集结的部队总规模已突破百万。这一数字,使得苏梅成为自2024年初哈尔科夫战役以来,战线最前沿兵力部署最为密集的区域。多方分析人士开始将此情景定义为一场潜在的“总决战”的前奏。苏梅不仅仅是一个地名,它还是乌克兰整个后勤补给线的关键咽喉。一旦这个要地失守,乌克兰东部漫长的防线将面临整体崩溃的风险,甚至可能直接威胁到首都基辅的安全。
就在苏梅前线气氛日渐紧张之时,大洋彼岸的政治喊话也接踵而至。7月14日,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“最后通牒”。他公开表示,如果俄罗斯不在未来50天内接受和平谈判,美国将对其施加“极为严厉的关税”,同时承诺向乌克兰提供急需的“爱国者”导弹系统。然而,克里姆林宫对此似乎选择了“已读不回”的态度。仅仅一天后,7月15日,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公开场合平静地表示:“我们早就习惯了。”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则将特朗普的言论形容为一场“戏剧性”的表演,并明确表示俄方对此“不在乎”。更重要的是,克里姆林宫方面也确认,其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将按照既定计划推进,没有丝毫改变。美国方面的政治喊话与前线的军事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,特朗普的通牒,看上去更像是耳边风。那么,既然外交威胁无效,真正决定这场战局走向的,究竟是什么?
战场的真正主角,其实是那些不起眼的“铁铲”和来自朝鲜的炮弹。俄罗斯军队在过去一段时间里,已经放弃了早期那种猛冲猛打的战术。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耐心和消耗性的“铁铲战术”。这意味着俄军工兵走在最前,他们并非进行直接的突击,而是不断构筑战壕和防御工事,一步一个脚印地缓慢推进。这种战术每天的推进距离可能只有1到5公里,但在消耗战中却显得尤为有效。其背后的底气,一部分来自持续且大规模的外部补给。乌克兰情报总局局长布达诺夫证实,目前俄军使用的弹药,有高达40%的比例来自朝鲜。更具体的数字显示,乌克兰军队情报部队在过去三个月内所遭受的损失中,有60%都是由朝鲜的火炮造成的。不仅如此,有情报指出,朝鲜正准备向俄罗斯增派超过三万名士兵,以加强俄军的人力优势。与俄军这种几乎不受限制的弹药和兵员补给形成对比的是,乌克兰方面则面临着严峻的逃兵问题,甚至有“十人两逃”的说法。这无疑揭示了俄军为何能无视外部外交压力,因为他们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慢速推进战术,以及似乎取之不尽的外部资源。
面对俄军这种稳扎稳打的消耗战策略,乌克兰方面也开始出险招。7月15日,乌克兰议会批准了一项重要决定:暂时退出禁止使用杀伤性地雷的《渥太华公约》。乌克兰方面给出的理由是,俄罗斯并非该公约的缔约国,这导致战场上的规则“不对等”,使得乌克兰在防御上处于劣势。此举被乌克兰政府视为获取有效自卫能力的关键一步。乌克兰此举也可能引发潜在的连锁反应。波兰、爱沙尼亚、拉脱维亚等一些邻国,也表达了可能退出该公约的意向。如果这些国家真的效仿,未来乌克兰将有可能从这些国家获得战术地雷的支援。在常规兵力和火力都处于下风的情况下,乌克兰选择主动打破国际公约,试图通过部署地雷这种非对称手段来改变战争规则。这预示着未来的战场将变得更加残酷和复杂,地面战的态势将更趋混沌。
当战火在东欧蔓延,美国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施加压力,矛头自然也指向了那些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,这其中就包括中国。特朗普此前威胁将对这些国家实施制裁。然而,中国方面对此的态度明确而坚定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态:“胁迫施压解决不了问题。”他重申,对话谈判才是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唯一出路。中国的这种强硬回应并非空穴来风,其背后有着扎实的经济基础。中俄之间的能源贸易,如今已基本采用本币结算,这使得双方的贸易脱离了美元体系的束缚,大大降低了美国实施“二级制裁”的有效性。此外,中国早已建立了多元化的能源供应渠道,并制定了完善的风险应对预案。这意味着,即使美国试图通过制裁来切断中国的能源生命线,中国也具备足够的韧性和应对能力。中国的这一不破防线,明确向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:美国试图通过经济“二级制裁”来扩大战果的策略,在中国面前是行不通的。
就在各方势力在军事、经济、政治领域进行博弈之时,外交战场也正急剧升温。7月15日,俄罗斯驻丹麦大使馆向外界控诉,称其大使馆遭到丹麦当局的“封锁”,导致无法正常运作。几乎在同一时间,丹麦在战略要地博恩霍尔姆岛增派兵力,构建起针对俄罗斯的军事部署。冲突的外溢效应正以具体、尖锐的形式在欧洲大陆蔓延,战争,似乎已经进入了多线并行的未知阶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