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辽宁省有一座不太为人知的城市,名叫抚顺,或许很多人并没有听说过它。此外,这座城市的经济状况也并不出色。2022年,抚顺的GDP仅为927.7亿元,排名全省第9位,如果放到全国来看,排名更是微不足道,堪称一座五线小城市。然而,令人惊讶的是,这座不起眼的小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是直辖市,并且早早地实现了“楼上楼下电灯电话”,成为全国人民羡慕的对象。
那么,抚顺当时为何如此辉煌,现如今为何又衰落了呢?
提到抚顺的名字,我们得追溯到明朝时期。朱元璋在攻占东北后,为了加强边防,设置了辽东十八城,其中就包括抚顺城。最初,抚顺城被设在高尔山下,浑河的岸边,其名称寓意着“抚绥边疆、顺导夷民”。但这个名字最终并未如愿,随着努尔哈赤的崛起,他在此地展开了反叛活动,经过几代人的努力,最终取代了大明。
在清朝时期,抚顺并没有显现出特别的重要性,依旧是一座小城。然其地下却隐藏着改变命运的资源——煤炭。
抚顺的煤炭资源储量丰富,且浅埋、易开采,总储量达到约15亿吨,因此被誉为“煤都”。其中,最大的煤矿是抚顺西露天矿,曾一度是亚洲第一、世界第三大的露天煤矿。
尽管抚顺的煤炭早在很久以前就被发现,但由于这里曾是清朝爱新觉罗的祖陵所在地,出于风水考虑,开采被一直禁止。直到清朝末期,国家形势日益危急,煤矿开采才被迫开始。
1901年,清朝将抚顺的煤矿开采权卖给了当地的一个乡绅,随后俄国人也参与了煤矿的开发。1905年,日俄战争爆发,俄国战败后,日本占领了抚顺的煤矿,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,掠夺煤炭资源。
据统计,从1905年日本接手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40年间,日本共掠夺了超过两亿吨的煤炭。这些煤炭不仅供日占区使用,还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本土,煤矿开采的规模逐渐扩大。日本投降时,抚顺的煤矿已被开采得几乎成了一个巨大的坑。
得益于丰富的煤炭资源,抚顺的经济迅速发展,建国时,它已是一个相当规模的大城市。甚至在建国初期,抚顺曾一度成为直辖市,是当时十二大直辖市之一。不过,抚顺作为直辖市的历史并不长,1954年,辽东省和辽西省合并成辽宁省后,抚顺被划归为辽宁省的地级市。
建国后的抚顺,煤炭产量持续攀升,并在1962年达到1830万吨的高峰。随着煤炭资源的支撑,抚顺逐渐转型为一座工业城市,冶金、机械、钢铁等多个行业得以蓬勃发展。尤其是在建国初期,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中,辽宁省就占了24项,其中抚顺就占了8项,成为全省的重要工业基地。
然而,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,抚顺最终未能逃脱资源枯竭的命运。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殆尽,城市的发展也逐渐放缓。
目前,抚顺的煤炭储量已开采了大约三分之二,剩下的5亿吨煤炭中,能够继续开采的只有约1亿多吨。如今,抚顺每年采煤量已不足300万吨,许多矿坑也纷纷关闭。
如果今天你来到抚顺旅游,最显眼的景点便是那些庞大的矿坑,其中西矿坑最大,位于千台山下,浑河南岸,东西长6.6公里,南北宽2.2公里,最深处达到420米,相当于140层楼高。如今,西露天矿的煤炭储量已经极为稀少,但它已经被改建成一个工业景区,游客可以走到坑底,体验当年煤矿开采的壮观景象。那是一个时代的结束。
虽然煤炭资源曾为抚顺的发展带来红利,但如今也引发了一些生态问题,如地面沉降、泥石流和空气污染等。
除了煤炭资源的枯竭,抚顺作为重工业城市,转型的难度也相当大。改革开放后,东南沿海的城市凭借轻工业的优势率先崛起,互联网、电商和高科技等行业也快速发展,而抚顺依旧停留在传统的重工业上,发展逐渐滞后。
抚顺的困境并非个例,整个东北地区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,曾经的共和国长子逐渐落后,形成了路径依赖和转型困境。然而,东北地区仍然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,如果能够顺应趋势,及时转变思路,并利用其地理优势,特别是靠近俄罗斯和日韩的优势,以及未来北冰洋航道的潜力,东北的未来依然值得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