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光流转,明日便到了农历六月三十,这一天正是六月的晦日。民间有说法“六月晦日至,诸事多留意”,那么晦日究竟有何含义,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习俗与禁忌呢?让我们一同探寻。
晦日的定义与渊源
阴历纪年依据月亮绕地球运行的轨迹制定,月亮绕到太阳和地球中间约需29.5天,即一个月。这余下的半天累积到下个月,便有了阴历的“大进月”和“小进月”。大进月为30天,小进月为29天,而每个月的最后一天都被称作“晦日”。
早在古老的殷代龟甲卜辞中,就已频繁出现有关“晦日”的记载。那时,人们将晴天称为“阳”,阴天则称为“不阳日”或“晦日”,认为晦日是阴霾、灰暗的象征。东汉的《说文》解释道:“晦,月尽也。”《释名·释天》也提到:“晦,月尽之名也。晦,灰也。火死为灰,月光尽似之也。”可见,晦本义指每月最后一天,后来也泛指黑暗、黑夜。古代按照月亮盈亏,把每月初一称为朔日,十五月圆为望日,初七初八是上弦,廿二、廿三为下弦,月末即为晦日。古代诸多朝代都极为重视晦日,会举行特定仪式,在行事上也颇多讲究。
古代晦日习俗
1、出游禳灾
古代人们觉得晦日自带“晦气”,所以每到晦日,便会相约前往野外游玩、宴饮。众多关于晦日的诗词流传至今,如唐代诗人张说在《晦日》中写道:“晦日嫌春浅,江浦看湔衣。”严维的《晦日宴游》也有“晦日湔裾俗,春楼致酒时”之句。诗中的“湔衣”“湔裾”,指的是晦日去河边清洗衣物的习俗,寓意着洗去晦日的“晦气”。
2、祭祀灶神
民间还有晦日打扫厨房、祭拜灶神的传统。东晋葛洪的《抱朴子》记载:“月晦之夜,灶神亦上天告人罪状,大者夺纪,小者夺算。”清代的《敬灶全书》也提到“灶君......每逢庚申日,上奏玉帝,终月则算”。意思是每月最后一天,灶神要上天汇报工作,进行“月度总结”。“夺算、夺纪”指人若犯错会被裁减寿命,“夺算”为小错,夺除100天;“夺纪”是大错,夺除12年。因此,人们通常会在晦日清早将厨房收拾干净,摆上供品欢送灶神。
晦日的禁忌
1、忌婚嫁
古代有“逢朔不娶,逢晦不嫁”的讲究。古人认为,晦日没有月光,天地昏暗,象征着前途晦涩不明。而且“晦”有“终”的意思,代表结束。结婚本是喜事,人们期望夫妻和睦、白头偕老,若选在晦日,从一开始便没有好兆头,婚后可能矛盾不断,日子难以为继。
2、忌动土
在古代,动土建房、修缮宅院等都要挑选吉日。晦日被视为不吉利的日子,动土被认为会惊扰土地神灵,破坏风水,给家庭带来不好的影响。土地在农耕社会至关重要,人们对土地充满敬畏,这种观念也延伸到日常生活中。即便在现代,一些农村地区进行房屋建设或翻修时,仍会参考传统习俗,避开晦日动土。
3、忌远行
古人出行交通不便,路途充满未知与风险。晦日出行,被认为容易遭遇意外和灾祸。在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,人们出行前常通过观察天象、择日等方式祈求平安。六月三十晦日,被视为出行的忌讳日,人们更愿意留在家里,以保平安。如今,虽然交通和通讯发达,但在一些老人心中,特殊日子出行仍会有所顾虑,这也提醒我们时刻关注出行安全。
明日六月三十晦日,这些习俗与禁忌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敬畏。在现代社会,我们可以以理性的态度看待它们,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。让我们尊重传统,谨慎行事,平安度过这个特殊的日子。
感谢阅读文娱纪,喜欢我的文章,请给予点赞、分享、收藏、关注,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动力!期待与您在文化的世界里再次相遇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