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难
抗美援朝的第一次战役,很可能是整个抗美援朝期间指挥难度最大的一次战役。
这个难,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
一是敌人跑太快;
二是盟友跑太快;
三是司令跑太快。
前两个其实是同一件事,人民军败得太彻底,美军肆无忌惮地疯狂北进,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:自顾不暇的人民军不仅没办法阻止美军前进,甚至连美军的情报都没办法提供。
也就是说,想要打运动战的志愿军,甚至连美军的具体位置都很难准确获知。
而联合国军毫无顾忌的快速前进,又让这个问题进一步加剧:在很多时候,志愿军今天刚刚得知某部队进驻某地的重要情报,第二天等情报分析完毕,这支部队已经在几十公里外了。
不过,在世界战争史中,前两种情况倒也不是太罕见,所谓“兵败如山倒”,打了败仗之后摧枯拉朽,也算是挺正常的事情。
但是,志愿军遭遇的第三种情况,就确实有点罕见:志愿军总司令冲得太快,一股脑冲在了整个大军的前面——志愿军后续部队还在渡江时,彭德怀已经孤身在朝鲜闯荡了好几天。
其实冲的快本身也不是问题,问题是,彭德怀不仅没带兵,他连指挥部都没带,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光杆司令,暂时没有办法指挥志愿军的具体行动。
大家可能以为,指挥战争的就是那些驰骋风云的大将元帅本人,其实在现实中,指挥战争的不是哪个人,而是一个指挥部。
为啥单靠将军本人不行?道理很简单,就单单拿情报来举个例子,单是一个军行动一天,上上下下的情报、汇报、请示电报可能超过几百封,经过军里自行筛选后,有不少要送往总指挥部,再加上后勤部队、情报部队、各类特种部队的信息反馈,总指挥部一天要收几百上千封电报,你让主帅一个人来看,啥事情都不干,他也看不过来。
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,就发生过类似的事情,那个时候还没有情报管理机制,在马恩河战役的最后阶段,德军主帅小毛奇发现自己面对着一个战争史上最特别的困境:“信息过载”,他很想努力指挥好手上的德军,但是他却绝望地发现,正确指挥战役所需的各种关键情报散落在堆积如山的几百封电报中,新的电报还在不停地发来,这个数量已经超出了人类极限,小毛奇根本连看都看不过来,更别说归纳、整理和消化了。
最终,小毛奇选择了按下“关机”,他唯一下达的命令是“撤退”。
因此,第二次世界大战时,指挥战役的其中一个关键“情报管理”已经应运而生,在近代战争的指挥部中,有大量的参谋人员负责将电报机中不停发来的散乱情报进行整理、汇集,最终,由参谋长将所有情报汇总,并挑选出其中重要的部分最终报给主帅知悉。
指挥部不仅要“收情报”,还要“发命令”,除了有些重大的命令是主帅亲自写好之外,还有海量的日常行军、补给等等命令也需要有人发,这些都是指挥部的参谋在干。
可以说,没有指挥部的司令虽然不能说是又聋又哑,但是确实也是半聋半哑,彭德怀随身只带了1部电台、1位秘书和1位参谋,指挥志愿军是肯定不够用的,所以在没有指挥部的那几天里,彭德怀能做的主要是上下通达——向上给主席汇报,向下给邓华指示。
但是,彭德怀之所以没有带指挥部,也是有很客观的原因:这个时候,根本就没有志愿军司令部。
要知道,彭德怀直到10月5日才知道自己要成为志愿军司令员,仅仅三天之前,他还满脑子都是大西北的建设计划。
随后,志愿军在10月8日成立,10月19日就紧急出动,就在这么紧张的时间里,还出现了苏联突然表示不再提供空军掩护的紧张事件,彭德怀不得不奔波往返于首都和前线之间,根本就没有时间着手研究建立指挥部的问题。
当然,如果真的没有办法,那彭德怀再忙也会抽时间把指挥部搞起来,之所以彭德怀此时还没有着急上火,是因为志愿军实际上一直有一个指挥部的备选,那就是邓华的十三兵团部。
邓华
在猛将如云的四野,邓华能够脱颖而出,成为被林彪特地指定、临时替换黄永胜成为入朝作战的兵团司令,单此一条,其实力已经无需多做评价,只需要知道他是林彪亲自点出、负责率领四野王牌的头号骁将,这就足以。
而在东北集训期间,十三兵团部又陆续补充了几员大将。
第一位是原东野6纵司令员,“洪大个子”洪学智。其实洪学智一直就是原十五兵团的第一副司令,只是在十五兵团部改编为十三兵团部时,原本将他留在了新的十五兵团部。然而,当洪学智在1950年8月前往北京请示新十五兵团部和广州军区合并的具体问题时,一下车就被等候已久的邓华拐上了车,然后两人就一起在林彪家里吃了一顿饭,吃完出来,洪学智就成了新十三兵团的副司令,连身换洗衣服都没带就被邓华带到东北去了。
韩先楚
第二位大将则跟有些被动的洪学智相反,原东野3纵司令员“旋风司令”韩先楚是主动选择来到十三兵团的。在打完了解放海南岛一战后,军委问韩先楚是想去十三兵团、十五兵团,还是去中南地区当空军司令,韩先楚一打听,只有十三兵团可能马上就要入朝参战,选哪个,那还用说吗。
除了这两位大将之外,十三兵团还陆续补充了原40军副军长解方、原四野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兼秘书长杜平分别担任参谋长、政治部主任的职位,其班子阵容完全可以用强悍来形容。
从1950年8月起,十三兵团就一直承担着指挥38、39、40、42军的任务,他们指挥着当时仍是东北边防军的各军完成调运、整训等关键战备工作,一直到志愿军入朝时,实际负责履行指挥功能的仍然还是十三兵团部。
一直到10月25日,指挥部的问题才从根本上得到解决。这一天,主席以中央名义发出电报:
(一)为了适应目前伟大战斗任务的需要,十三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及其他机构,应即改组为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及其他机构;
(二)彭德怀同志为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(前已通知),邓华、朴一禹、洪学智、韩先楚四同志均为副司令员,邓华、朴一禹二同志均兼副政治委员,解方同志为参谋长,政治部、后勤部及其他机构的负责同志均照旧负责;
里面的名字都很熟悉,我就不多介绍了,唯一一个例外是朴一禹,这位大家倒也不用多知道,只需要知道他是朝鲜人民军的高级干部就够了,咱们组班子一向都是比较有艺术的。
但是,话又要说回来,志愿军司令部25日才成立,事实上,邓华和彭德怀也是直到这天才终于见到面,那么在这之前,志愿军的指挥就全靠彭德怀远程遥控么?
其实不是的,在这段时间里,志愿军司令部的角色,被分到了三个地方:彭德怀本人留一部分,邓华和十三兵团领走一部分,最后一部分,则在千里之外的主席手中。
二、千里之外
1950年10月21-25日,可能是主席一生中最紧张的日子之一。
在这短短5天之中,以主席名义向志愿军发出,并被收录到《毛泽东军事文集》中的电报有整整19封之多,创下了一个新的记录,即使是当年辽沈、淮海两大关键战役几乎在同一时间部署,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壮观的局面。
因为志愿军的第一战,实在是太重要了。
且不说那些开门红对于士气的提升,对于敌人的打击之类的例行问题,单是抗美援朝战役自身,就有一个一定要把第一战打好的关键原因:只有、且仅有在第一次战役中,志愿军的进攻将会拥有完全的隐蔽性和突然性。
毕竟,只要战事一起,志愿军入朝的情况暴露之后,双方的装备、兵源素质、技战术水平都不会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改变,这也就意味着,第一次战役打完之后,双方能够计算、部署的战斗力就很难有大幅变化了。
而唯独第一次战役时,因为美军很有可能完全不知道志愿军已经入朝,进而放松应有的戒备,从而让志愿军获胜的概率大大提高。
因此,跟以往大多时候仅仅是制定战略大方向不同,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即将开打的紧张时刻,主席几乎是事无巨细地全心投入了志愿军的具体指挥工作当中。
换句话来说就是:面对着抗美援朝中指挥难度最大的一次战役,这一次,主教练真的亲自下场了。
主教练一出马,那么,很多问题,似乎就不再是那么严重的问题了。
就拿我们刚开始提到的三个巨大困难来说吧。
首先,盟友跑得太快,人民军已经溃败,志愿军仍在赶路,一时间很难拿到情报,怎么办?
不要紧,毕竟主教练身后,可是有整个解放军作为坚强后盾。
说实话,我也不知道解放军当年到底是用了什么办法,当然,其中很可能不止有解放军的力量,总之,主席当年搞回来的情报,其详细程度确实让人咋舌。
随便放一段你们感受一下:
“...据伪二军团长20日16时30分称,第六师正集结顺川、新仓里间,拟命其进抵新义州。第八师正集结江东、成川间,拟命其进抵满浦镇。该军团参谋长同日命第七师主力集结成川、顺川间休整,但严禁进抵顺川。伪二军团指挥所在三登...”
有时间、有地点,有鼻子有眼,情报做到这个份上,似乎已经没有什么需要担心的了。
那么,情报有了,但是敌军进太快,难以扑捉,怎么办?
打运动战,最麻烦的点就在于敌人一旦离开了预订位置,整个战略就得重新部署,不仅部署需要时间,上下请示有时候甚至需要更多时间,简直是指挥官的噩梦。
但那是主教练不在的时候,主教练亲自下场,这个就更不是问题。
自从10月21日定下歼灭南6、7、8师为目标之后,主席就死死盯住了这三个目标,韩军跑得快,主席的战略变得更快。
在最开始,也就是21日凌晨主席在发现战机之时,初步将预订歼敌区域定在德川一带;然而21日下午,主席已经发现敌人跑得太快,发电报询问彭邓“我四十军欲先敌赶至德川时间上是否来得及”,并明确表示“如不可能则似以在熙川附近地区部署伏击为宜”,将歼敌区域改到熙川南部一带。
随后,主席发现南6、南8两个师并未像预期那样向西移动,而是继续向北猛进,立刻判断敌人“有两师并列经德川向熙川集中攻击的意图”,于是继续将歼敌区域向北移动,命令“以四十军位于熙川正面及温井、云山地区,三十九军位于云山、泰川地区,三十八军位于熙川东南地区,待敌向熙川攻击之时,然后分路出发包围攻击之。”
至此,志愿军第一次战役的目标明确为歼灭南6、南8两师,战场被划定到以熙川为中心、向西南方向延伸的这一片区域,而这里,也最终成为了志愿军和联合国军第一次交手的战场。
那么,情报、部署都解决了,这下子够了吧?
不够。
对于这次至关重要的战役,主席早已铁了心要管到底。彭德怀暂时指挥不便没关系,主教练亲自来告诉你应该要怎么做。
在前期部署的19封电报中,主席不断强调着这次战役部署的核心要素:一是要快,二是要巧。
快,是要求志愿军必须及时赶到相应地点,除了部署伏击之外,更关键的点在于要尽快占据朝鲜中部山区,确实隔断联合国军东西两部的联系,主席和彭德怀对此多次发电催促,催促的语气越来越急:
...敌进甚速,请照彭电立即用汽车运一部兵力去占领妙香山、杏川洞,先运几个营去也好....
而在确保敌人已经被隔断之后,主席不断催促邓华要尽快和彭德怀汇合,尽快设立指挥中枢:
敌进甚急,捕捉战机最关紧要。
两三天内敌即可能发觉是我军而有所处置,此时如我尚无统一全军动作的处置,即将丧失战机。
因此,你们应迅速乘车至彭处,与彭会合,在彭领导下决定战役计划,并指挥作战。何日动身,何日可到,望即告。
以快制快,是第一次战役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。
而另一个更加重要的点,则在于要打的巧。
所谓巧,其实更具体的说,就是要好好利用此时敌人尚未发觉志愿军入朝这个关键要素,用一切方式做好隐蔽,选好对手,打好第一战。
尤其是在隐蔽方面,主席简直到了苦口婆心的程度,反复强调要用尽一切手段,让敌人无法发现志愿军的存在:
(22日上午7时)我军行进路线必须避开定州、博川、军隅里一线及其以北约二十公里地区不走,而走以北路线,否则,就会过早被敌人发觉,敌将停止前进,或竟缩回去...
(23日上午7时)我各部派遣远出之侦察队均要伪装朝鲜人民军,而不要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,借以迷惑敌人...
(23日下午14时)两军侦察部队不要到定州、博川、宁边、球场去了,要注意避免和敌打响,要将熙川、温井、龟城一线以南地区让给敌人,诱敌深入,利于歼击...
除了隐蔽之外,主席也特地向志愿军强调,先打伪军,确保首战的胜算,然后在打美军的主意:
据说美军战斗力比伪军为弱,但第一仗似以打伪军为主为适宜。
从以上这一封封的电报不难看出,在千里之外的主席,为了让志愿军能够打好第一战,可以说是殚精竭虑、事无巨细。
令主席倍感欣慰的是,志愿军没有辜负他的期望。
10月24日,主席在电报中表示:“请你们注意诱敌深入山地然后围歼之,敌人至今还不知道我情况。”
这说明,主席知道志愿军坚决执行了他的指示,在整整4天的隐蔽行军之后,仍然没有被近在眼前的联合国军发现任何行迹,始终保住了第一次战役中最为重要的隐蔽性。
而就在主席发出这封电报的第二天,第一次战役,正式开始。
三、初战
打响志愿军第一战的,是志愿军40军。
作为西线志愿军的先锋,40军不改旋风部队本色,以极高的速度连夜向南狂奔,迎头向联合国大军撞了过去。
随着与敌人的距离越来越近,40军118师师长邓岳心中就越是打鼓。
在率领部队过江后,根据规定,118师一路上保持电台关机,在这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一路沉默地狂奔,既收不到上级的指示,也不知道友军的情况,更不知道敌人具体在哪,甚至,就连眼前的地形都完全无数。
尽管曾经带着118师在国内打了无数的硬仗恶仗,面对这种敌情、友情、军情全都一抹黑的仗,邓岳也着实有点心里没数。
有时候,打起来反而还清楚点——越是深入朝鲜,邓岳就越是提高警惕,时刻准备着和敌人打遭遇战。
邓岳没有想到的是,在这异国他乡,他第一个遭遇的不是敌人。
10月23日傍晚,118师前进到温井西部的一个村庄,邓岳刚准备下车问路,就发现这个地方有点蹊跷:在这个普普通通的村庄中,竟然站满了军装笔挺的人民军,身上一水儿都背着冲锋枪,有的腰间还挎着手枪。
不仅如此,当118师的翻译上前问话时,这些人民军战士居然一声不吭。
直到邓岳他们自报家门,告知对方他们就是志愿军先锋部队,人民军战士才有了反应,告诉邓岳他们是金日成的卫队。于是,邓岳当即请求和金日成见面。
人民军一口答应,带着邓岳他们往山沟里前进。没过多久,车子就停了下来,人民军的向导往旁边一间不起眼的茅屋一指:“你们的指挥部在这里。”
邓岳他们满腹疑窦地往屋子里一看,结果,看见了自家的总司令——彭德怀正在屋子里踱来踱去。
见到邓岳和118师,彭德怀高兴极了,毕竟,他们是彭德怀入朝之后见到的第一支志愿军部队。
在热烈的见面之后,彭德怀很快亲自给118师部署的了作战任务:在温井以北地区占据有利地形埋伏起来,展开口袋,大胆把敌人放进来,猛冲猛打,狠狠地打击敌人的气焰!
邓岳领命而去,在走之前,他坚持给彭德怀留下了一些兵力负责警卫,因为就在他和彭德怀见面的时候,大家都听到了前线的炮火声,这里离前线实在是太近了。
很快,彭德怀就和邓华汇合,前往大榆洞的志愿军司令部,在彭德怀的要求下,大榆洞和118师之间接通了直线电话,这也成了当时志愿军司令部唯一能够接通的电话。
大家都知道,小说中有一个不成文的定律:只要小说中出现了手枪,那么这把手枪就一定会开火。
直通118师这个电话,当然不会是白架的。
10月25日凌晨2点,志愿军司令部的电话突然响起,负责值班的参谋长解方接了起来,是118师打来的。
解方:“什么事?”
118师答:“报告,我们的正面发现了敌人!”
解方吃了一惊,连忙追问:“怎么可能?你们是不是搞错了?”
答:“没有搞错,确实是敌人,说外国话,听不懂。”
解方问:“你们的位置在哪里?”
答:“在北镇至温井的公路上,刚刚离开北镇不远。”
解方再问:“敌人有多少?是美国鬼子还是伪军?”
答:“搞不清楚”。
解方:“继续监视敌人,有情况随时报告,不要暴露自己。”
由于敌情重大,解方赶紧把洪学智叫醒,两人一起守在电话机旁。
没过多久,电话又响了。
洪学智:“你是谁?”
答:“118师师长邓岳。”
洪学智:“我是洪学智。你们前面的敌人到底是美国鬼子还是伪军?”
邓岳:“看起来不像是美国鬼子,像是伪军,我们的侦察人员听到他们说话了,都是讲朝鲜话,可能是伪6师的。”
洪学智:“是伪军就再往里多放一放,等敌人钻进口袋坚决歼灭。”
邓岳:“知道了。”
随后,邓岳挂上了电话。
邓岳这一声淡淡的“知道了”背后,是身为王牌军主力师师长,那种在战场上多年淬炼出的绝对自信。
40军118师,也就是东野3纵7师,是当年东北野战军五大主力师之一。
在《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》中,东野给予3纵7师的评价如下:
该师战斗力顽强,作风勇猛,战斗积极性高,有朝气;善于夜战及爆破,兼备野战运动与城市攻坚,为东北部队中头等主力师。
而邓岳从1946年开始就是7师师长,让这样一个六边形王牌师打一场伏击,确实没啥需要多说的。
行家出手,就知道有没有,接到任务后,118师以354团为主,迅速在两水洞、丰下洞地区部下口袋阵,几路小队分别采取堵击、尾击、侧击战法,准备对着敌人来一个经典的拦头、截尾、斩腰。
25日上午10点20分,紧张准备了一夜的志愿军战士等来了敌人,当草丛中的志愿军战士们看到敌人的那一刻,所有的战士都结结实实地吃了一惊:眼前这群敌人,防备简直松懈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。
眼前的这群南韩士兵,在进入山谷时连火力侦察都没做,所有人都大大咧咧地坐在美式大卡车上悠闲地谈笑风生,有些人甚至还一边在啃着苹果。
更离谱的是,其中一辆卡车压上了人民军埋下的地雷,由于没有造成伤亡,韩军里居然连下车检查的人都没有。
面面相觑的志愿军战士们终于等到了开火的命令。
志愿军精准的迫击炮直接命中了队尾的卡车,将敌人撤退的道路堵死。子弹很快如雨点般射向惊慌失措的韩军士兵,随着嘹亮的军号响起,志愿军战士们呐喊着端起刺刀冲了上去。
拍摄于两水洞战斗
作为志愿军在朝鲜的第一场歼灭战,两水洞战斗成功得几乎不需要任何描述:从头到尾,韩军就没有发动任何有效的抵抗,进入志愿军伏击圈的南6师2团3营在遭受打击之后很快就彻底溃散,韩军士兵几乎是毫不留恋地丢下武器钻进了山沟里。
我就不画这个图了,书里的图更清楚,能明显看出是一次伏击
两水洞一战,志愿军毙伤、俘虏韩军484人,俘虏美军顾问1人,缴获汽车38辆,炮12门,枪163支,自身伤亡101人。
被俘的美军顾问说:你们这个打法,前头拦住,后尾截住,我们从来都没见过。
一看走在最前面的3营被志愿军伏击,南6师2团走在后面的两个营反应奇快——毫不犹豫地掉头就跑。
就在118师战斗打响的同时,40军120师也迎面遭遇了南1师,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火,然而,南1师师长白善烨作为韩军中少数比较能打的军官,行军始终非常小心谨慎,南1师的3个团一直以齐头并进的姿态前进,并没给120师包围歼敌的机会,双方对峙了一阵后,志愿军主动撤离了。
按照正常的作战思路,被118师击退的韩军(南6师2团)跑到后面的温井地区会停下驻防,且其后援南19团已经在赶来温井的路上。于是,志愿军司令部立刻命令刚刚结束初战的40军主力继续前出温井,包围歼灭剩余敌人。
40军反应迅速,命令118师、120师继续向前,当晚分两路向温井发起猛攻。
万万没想到的是,韩军打仗确实比较有个性,南6师2团根本没有什么驻防的打算,在志愿军发起进攻的那一刻,所有韩军几乎是不约而同地立刻丢下重武器和辎重一头钻进山里,跑得连鬼影都不见,其逃跑的坚决和技巧让志愿军的战士们叹为观止,志愿军虽然包了一个大饺子,奈何饺子馅它自己化整为零了,40军忙活了一晚上,硬是没抓到几个活的。
《美陆军朝鲜战争史》对此记载如下:
“没有一个连进行战斗,南2团毫无战意...或许,韩国人对喇叭声和中国人抱有一种本能的恐惧心理。”
日本战史学家的《朝鲜战争》中基本得出了相同的结论:
“南2团缺乏和中国人作战的意志,90%的官兵遗弃装备四处逃散...也许是因为韩国兵对中国人抱有潜在的恐惧心理吧。”
《韩国战争史》对这件事只字不提。
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的第一天就这样落下帷幕,这无疑是志愿军一个漂亮的开门红。
但是,志愿军的行踪至此也已经暴露,接下来,真正的考验开始了。
点评
1、前面在说到第一次战役之所以重要时,实际上只说了战术方面的问题,因为其他方面的问题前面几期已经花了很多时间说明,这期就不再赘述了,看了前面文章的同学都能明白志愿军首战的压力有多大,彭德怀身上的压力还算轻的,这些空前绝后的巨大压力基本都在主席一个人身上。
2、那么,主席是怎么解压的?主席的解压秘诀就是:“只要把麻烦解决了,压力就自然没了”。当然,这次的麻烦有点大,所以主席就亲自披挂上阵,对当时某些“你行你上”的言论进行一个反击:“我上,我真行”。
3、看到这里大家应该能明白,虽然我前面分析了很多,但是彭德怀单刀进朝鲜这个事情在客观上没什么影响,因为不管什么情况,第一次战役主席肯定会选择自己亲自指挥的。
4、大家可能好奇,志愿军的情报到底来自于哪里?说真的我也不知道,但是我想告诉大家,凡事也别只看主席,他身边还有一个神人一直在做那些看不见的事情,要知道,周公长期担任隐秘战线的最高指挥,搞情报这种事情属于家常便饭。
5、在首战中,韩军就已经展示出了他们的独门绝学:即使是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被突然包围,他们仍然可以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准确找到自己独特的逃跑路线。大家别只顾着笑,这个技能在朝鲜战场上作用比想象中要大得多。
6、这是一个只存在于朝鲜战场中的独特问题:在绝大多数战场上,军队一旦失去组织,就意味着装备、关键是重武器全没了,没有重火力的军队基本就是游击队级别,即使重组也没什么战斗力。
7、但是在朝鲜战场上却并非如此,韩军有美军这个氪金爸爸在身后,只要韩军士兵能跑回去,氪金大爹有得是大炮坦克把他们重新装备成一支完整的部队,没准比以前的装备还更好一点。
8、所以,让韩军跑掉,其实是志愿军最不愿意看到的(虽然当时志愿军也不知道美军的氪金又多恐怖),但是打仗就是这样,志愿军在异国他乡作战,打的还全都是夜战,不仅地形不熟悉,甚至连朝鲜话也不通,问路都困难,怎么抓俘虏?强龙能一巴掌拍死地头蛇已经很不错了,再奢望能整只都生吞活剥就不现实了。
9、不管怎么说,跑掉的部队要重组也是长期的事情,而在眼前的战场之上,韩军的战斗力正如志愿军战前预测的那样:伪军,不足为惧。
那么,接下来,就该轮到美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