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我每个月按时交社保,怎么到用的时候才发现白交了?"王磊盯着社保局柜台后面的工作人员,手里的缴费凭证被捏得皱皱巴巴。这个35岁的网约车司机怎么也想不明白,自己交了十年的社保,就因为在疫情期间三个月没交上,现在看病报销就少了将近一半。
像王磊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。根据人社部2022年的数据,全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,其中超过三成都曾经历过社保断缴。这些人在补缴时往往会遇到和王磊一样的困境——明明是自己掏钱补缴,却被各种条条框框挡在门外。
"政策规定个人原因断缴不能补。"柜台后的工作人员头也不抬地说着重复了无数遍的话。王磊记得去年邻居老张单位漏缴三个月,公司出个证明就补上了,怎么到自己这儿就这么难?他掏出手机查了查银行卡余额,那笔准备用来补缴的钱还在账户里躺着。
自由职业者李雯的遭遇更让人唏嘘。这个90后插画师去年因为抑郁症停工半年,社保自然就断了。等病情好转想补缴时,得到的回复是"超过补缴期限"。她苦笑着算了一笔账:断缴这半年,将来退休金每月要少拿两百多,二十年下来就是五万多。"这病生得真贵。"她在微博上这样写道,引来上千条共鸣评论。
社保补缴这事儿,说复杂也不复杂。就像去银行存钱,今天没存上明天补存就是了,怎么到社保这儿就变成"过期不候"了呢?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杨伟国打了个比方:社保就像个蓄水池,既要保证水源充足,又要防止有人投机取巧。现在的问题是阀门拧得太紧,该补水的时候反而放不进来。
这个比喻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。有网友调侃道:"我们这些灵活就业的就像是后妈养的,连往池子里倒水的资格都没有。"根据《2022年中国灵活就业发展报告》,83%的受访者支持放开个人补缴政策,其中90后占比最高。这些年轻人正处在职业流动最频繁的阶段,平均每两年就会换一次工作。
在广州做了八年家政服务的周阿姨更关心医保问题。去年她回老家照顾生病的母亲,断了三个月社保。现在自己要做个小手术,才发现医保报销比例从85%降到了60%。"我们这种打零工的,谁没个急事?"周阿姨说着说着眼圈就红了,"又不是不想交,是真的一时拿不出钱啊。"
社保专家指出,现行的补缴政策确实存在"双轨制"问题。企业职工补缴相对容易,而灵活就业者则困难重重。这种差异在户籍制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。在北京工作的外卖骑手小张算了笔账:如果回河北老家补缴,将来养老金要少拿将近三分之一,可北京的政策又不允许他个人补缴。
不过也有好消息。深圳去年试点"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缴便利化"政策,允许个人补缴最长24个月的社保。数据显示,政策实施半年就有超过12万人办理了补缴。这些人的医保报销比例平均提高了18个百分点。深圳市人社局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考虑扩大补缴范围。
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提醒,放开补缴需要配套措施。比如可以借鉴商业保险的做法,对补缴部分适当加收费用,既保证公平性又防止道德风险。他建议设立"社保信用分"制度,对按时缴纳者给予奖励,对频繁断缴者适当限制补缴次数。
夜深了,王磊还在翻手机查政策。他突然想起老家有句老话:"晴天修屋顶,雨天好安身。"现在的社保制度是不是也该改改了?让那些暂时遇到困难的人,等手头宽裕时能把"屋顶"补上。毕竟谁的人生没有个刮风下雨的时候呢?这个网约车司机决定明天再去社保局问问,说不定政策就有变化了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