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,退休能领多少养老金?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,能享受基本养老金、遗属待遇、病残津贴这些福利。今儿咱就专门唠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里的基本养老金待遇,也就是大伙关心的: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,退休后每月到底能领多少养老金?职工养老金主要由三部分构成:基础养老金、个人账户养老金,要是符合条件,还有过渡性养老金。 基础养老金 国家给出基础养老金的计算公式(咱叫它公式一):每月基础养老金 = (基本养老金计发基数 + 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)÷ 2 × 缴费年限 × 1%。咱还能把它变个形(叫公式二):每月基础养老金 = 基本养老金计发基数 × (1 + 平均缴费工资指数)÷ 2 × 缴费年限 × 1%。从这儿能看出,基础养老金受三个关键因素影响:缴费年限、基本养老金计发基数、平均缴费工资指数。这三个数越高,领的基础养老金就越多。 缴费年限 缴费年限,就是参保人退休前累计交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数。满12个月算一年,不满一年的,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。而且,累计缴费年限不要求一直连续交。比如说,有人一年里1 - 3月、6 - 7月、12月缴费,那他这一年缴费年数就是0.5年。这里得注意,缴费年限包括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。实际缴费年限好理解,就是自己实实在在掏钱交的。但在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前,咱们国家企业职工实行企业养老制度,个人不用缴费,退休后企业发退休金。直到1991年国务院才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企业和职工共同缴费。为了照顾新规定实施前的企业职工,国家就规定在实行个人缴费制度前,职工的连续工龄能视同缴费年限。对大多数人来说,缴费年限对基础养老金的影响,可比月工资高低影响大。这就体现了“多工作多得养老金”的政策导向。打个比方,张三工资一直和社会平均工资一样,李四工资一直是张三的1.5倍。可张三累计缴费30年,李四只缴费20年,结果张三的基础养老金比李四还多20%。所以啊,基础养老保险得坚持交,尽量别长期断缴。要是工作不稳定,经济压力不大的时候,可以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。 基本养老金计发基数 以前基本养老金计发基数指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。从2020年开始,用当地上年度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,为了方便,咱就叫它社会平均工资。因为基本养老保险是省级统筹,这里说的当地就是各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。得特别说明一下,实际中基本养老金计发基数不完全等于社会平均工资,可能在它基础上有点调整。所以严格来讲,算每月基础养老金得用公式一。但这种调整幅度小,再经过指数化,实际差别基本能忽略不计,而且公式二好理解,所以下文就用公式二计算。基本养老金计发基数直接反映当地经济发展水平。一般来说,经济越发达的地方,基本养老金计发基数越高。像2022年,深圳基本养老金计发基数10795元,广东(不含深圳)8682元,江苏8309元,广西6442元。 平均缴费工资指数 平均缴费工资指数 = 月缴费工资指数的合计值 ÷ 累计缴费月数,月缴费工资指数 = 本人月度缴费基数 ÷ 社会平均工资。本人月度缴费基数,一般就是缴费当月工资。要是工资过低或过高,月度缴费基数会调整到社会平均工资的60%或300%,也就是说,月度缴费基数在社会平均工资的60% - 300%之间。举个例子,张三2024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8000元,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8310元/月,那当月缴费工资指数 = 8000 ÷ 8310 = 0.96。假设张三退休前累计缴费25年,平均缴费工资指数为1,退休时所在省基本养老金计发基数1万元。那张三退休第一年每月基础养老金 = 10000 × (1 + 1)÷ 2 × 25 × 1% = 2500元。平均缴费工资指数能大概反映个人工资高低。指数大于1,说明个人工资超过社会平均工资;小于1,就表示个人工资低于社会平均工资。通过指数化,高收入人群领的基础养老金会比其他人低些,感觉有点“劫富济贫”,毕竟基本养老保险是保基本,得体现公平原则。 ## 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 = 个人账户累计存储额 ÷ 计发月数 .个人账户累计存储额 个人账户累计存储额,就是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到退休时历年积累下来的钱,主要是个人缴费和利息。这充分体现了“多缴费,多得养老金”。 计发月数 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就像强制的养老储蓄,工作时为退休攒钱。退休了,就可以把这笔钱按月领出来养老。每月领多少呢?这就得用到计发月数。比如,张三60岁退休时,个人账户累计存储额13.9万元,计发月数139个月,那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 = 139000 ÷ 139 = 1000元。从这例子,您能感受到计发月数的作用了吧?关于个人账户计发月数,还有两点要注意: 1. 计发月数只是用来算每月领的个人账户养老金,不是说实际能领多少个月。实际上,人活多久就能领多久。接着上面例子,张三60岁退休,领了139个月养老金后71岁了。不考虑利息,张三个人账户累计存储额领完了。但只要张三还活着,每月还是能领1000元个人账户养老金,只不过钱不再从他个人账户出。 2. 预期寿命一样时,退休越晚(退休年龄越大),计发月数越少,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就越多。计发月数是国家统一规定的,看下表:(此处应插入计发月数对应退休年龄表格)看完表可能有人问: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是50、55或60周岁,咋还有40岁、70岁退休的情况呢?这儿就不多说了。 过渡性养老金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建立至今,历经多次改革,为了保证新老办法平稳衔接、待遇水平基本平衡,对部分人群发放过渡性养老金。由于过渡性养老金政策由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,每个省份的规定会有所不同,本文在此仅介绍发放过渡性养老金的群体。 一般来说,对于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参加工作,改革后退休的“中人”,会发放过渡性养老金。这些人在改革前的工作年限没有个人账户积累,为了保障他们的养老金待遇不降低,所以给予过渡性养老金作为补偿。 例如,一些地区规定,1992 年当地开始实行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制度前参加工作,之后退休的职工,属于发放过渡性养老金的范围。在计算过渡性养老金时,通常会参考职工在改革前的视同缴费年限、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等因素。虽然各地计算方式有差异,但大致思路都是通过一定的系数或比例,结合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过渡性养老金的金额。 假设在某省,“中人”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为:过渡性养老金 =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×视同缴费年限×过渡系数。这里的过渡系数一般由当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,比如 1.2%或 1.4%等。如果一位职工在改革前有 10 年视同缴费年限,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为 6000 元,过渡系数为 1.3%,那么他每月的过渡性养老金 = 6000×10×1.3% = 780 元。 过渡性养老金的设立,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举措,它有效地保障了“中人”这一特殊群体的利益,使得他们在退休后能够获得较为合理的养老金待遇,同时也确保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平稳推进。理解过渡性养老金的发放群体和大致计算方式,对于参保人员准确预估自己的养老金水平具有重要意义。 职工退休后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就是基础养老金、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(若有)三者之和。了解养老金的构成和计算方式,能帮助大家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养老保险缴费,为退休后的生活提供更可靠的经济保障。 希望通过以上介绍,大家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基本养老金待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。在实际生活中,如有具体的养老金问题,建议咨询当地社保部门,以获取最准确的信息和指导。